西部人物|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发表时间:2024-05-11 18:00 ![]() ![]() 樊锦诗是50多年守护文化瑰宝的敦煌女儿,最美奋斗者,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出生在北京,成长在上海。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 ![]() 樊锦诗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刚结婚的时候,她和丈夫两地分居,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大西北,没有人看孩子,工作时只能把孩子放在宿舍。每天回来的时候,听到孩子哇哇大哭,她这才放心,要是听不到哭声,反而提心吊胆。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使她深深的爱上了敦煌。她对爱人说,反正我不走了,要不你来吧,分居近20年的家庭,终于在大西北团聚。 57年来,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事业,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的缓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 2003年,樊锦诗提出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经过11年的探索与坚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推出4K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8K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做出突出贡献。开创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目标。 ![]() 樊锦诗说,敦煌叫人着迷。我的心一直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他用57年的执着和坚守,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说:“如果真有来生的话,还叫我再选择,我仍然再选择敦煌,再选择莫高窟。我愿意再为它服务一次。” “我心归处是敦煌”,对于心心念念的敦煌,樊锦诗有3方面感受:其一,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每一个莫高窟人必须心怀理想、脚踏实地,抓住问题导向、注重细节,践行“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才能成就敦煌文物事业。其二,文物工作要与时代同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坚持开门办院、守正创新,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一方面做文明的交流互鉴,一方面坚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开创了敦煌模式,铸就了敦煌质量品牌,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了世界上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国际。其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既需要青灯黄卷,也需要科学精神,坚持以研究为基础、以法律为依据、以规划为蓝图、以人才为支撑、以永久保护、永续利用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路径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自序中,樊锦诗写道:“……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年轻的莫高窟人将传承弘扬“莫高精神”铭记于心,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并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中不断寻求突破,绘就千年敦煌崭新画卷。 END
真开心!这么好看的你关注了我 来个“分享、点赞、再看” 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https://www.westtimes.cn/h-nd-1013.html
|
2024-12-31
2025-08-01
|